原文:
内容是我刚刚思考的从我自身出发的一些事情。
开始的时候我是一个被传统文化浸润的普通县城男性,且因为原生家庭问题养成了缺爱、性知识缺乏、敏感、木讷等经典问题。
后来的经典情况发生了,第一段感情就因为木讷,缺爱敏感却又无法良好表达想法与意图彻彻底底失败了。
第二段感情有所改观,但依旧没有善终。
现在在单身许久后,中间我也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男女对立事件,有演绎有真实,有渣男有渣女,也有淡淡温馨让人羡慕的感情。
也看到了切身为女性职场与家庭生存环境争取权益的前进者,也看到以此牟利PUA广大女性的资本与群体。
也看到了现如今男女之防愈演愈烈到了根本无法讲道理的局势,看到了女性骗婚教程,看到了男性防身秘籍。
可笑至极。
尽观过后,静下心想想,人在互联网上讨论事物,免不了将讨论中的事物脸谱化刻板化,但实际上男男女女形形色色各不相同,纯粹地用网上学来的思想和招数来面对现实里的那个ta,有些不合适。
宏观视角下,男女差异分明,在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,在一些领域同样会收到歧视或是优待,都很正常。
但是现实,那个ta也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,ta并不完全符合网络上对其性别的刻板认知,一些地方你会觉得对方十分合拍,一些地方又会觉得匪夷所思,这很正常。
我们需要用网络上讨论争辩得来的思想理论咀嚼吃透,化为己用。事物了然于心后再因地制宜。
他可能说对女权十分赞同,但是在遇到矛盾的争辩时却又容不得女性一点意见。
她可能说对女权不屑一顾,但是在谈婚论嫁的时候却又容不得一丝委屈。
互联网与现实是割裂的,理论是宏观的,现实才是我们实实在在生活的地方。
如果无法区分,那将对男女交际是灾难性的。
AI提炼中心思想
- 【警惕认知错位】互联网的性别议题讨论具有高度抽象化和极端化特征,而现实人际关系是具体复杂的,将网络认知直接套用于现实互动会造成严重错位。
- 【解构标签化思维】任何性别群体内部都存在巨大差异性,用网络塑造的刻板印象来预判现实中的个体,既不公平也不明智。
- 【寻求辩证平衡】在为弱势群体发声时,既要保持对结构性不公的批判意识,又要具备对具体个体的理解能力,这才是真正成熟的社会认知。
AI主笔
《网络是刀,现实是手:别让性别战争割伤生活》
我曾是个典型的县城青年,被传统观念浸泡长大,却又因家庭的缺憾早早学会沉默。敏感、木讷、不懂如何表达爱——这些特质像一层厚厚的壳,让我的第一段感情在笨拙中溃败,第二段稍有进步,却仍未能善终。
单身的日子里,我像许多人一样,被互联网的性别战争裹挟。那里有真实的苦难,也有精心编排的表演;有人真诚为女性职场困境呐喊,也有人靠贩卖焦虑收割流量。更荒诞的是,两性关系竟成了兵法演练——女性分享“如何让男人花钱”,男性研究“如何识别捞女”,仿佛爱情成了谍战,婚姻成了博弈。
起初,我也被这些极端叙事影响,看谁都像潜在加害者。直到某天,一个自称“女权主义者”的男性朋友在聚会上打断所有女性发言,而另一个整天转发'反女权'段子的姑娘,却在商量婚期时坚持要男方全款买房加名——我才猛然意识到:互联网擅长制造符号,但现实只生产活生生的人。
1. 网络是刀,锋利却容易伤己
互联网的性别讨论像一把手术刀,能精准剖开结构性问题:职场歧视、家庭暴力、性骚扰……这些批判当然必要。但问题在于,当人们习惯了用刀锋思考,看谁都像待解剖的样本。
一个普通男性可能被默认贴上“既得利益者”标签,哪怕他同样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;一个女性可能被预设为“受害者”,哪怕她在关系中强势专制。网络简化了人性,把复杂的个体压扁成性别符号,而现实中的血肉早已从纸面上渗出来。
2. 现实是手,笨拙但能触碰温度
我见过声称“绝对平等”的情侣,为谁洗碗吵到分手;也见过传统观念浓厚的夫妻,默默支持对方追梦。人与人的相处从来不是理论考试,而是两个具体灵魂的碰撞。
那个“TA”可能在网上转发激进女权宣言,回家却对母亲的家务劳动视若无睹;也可能嘲讽“田园女权”,却在女儿受欺负时第一个站出来怒吼。人性本就矛盾,性别只是其中一道纹路,而非全部底色。
3. 握刀的手,该知道何时放下
为弱势群体发声当然重要,但若把网络上的敌意带回现实,只会让本可相爱的灵魂彼此防备。真正的平权不是教会人们如何作战,而是让人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——
看见那个加班到深夜的丈夫,也看见那个放弃升职的妻子;警惕结构性的不公,也相信眼前这个人的诚意。
说到底,网络是思想的磨刀石,现实才是生活的落脚处。别让虚拟世界的刀锋,割伤了真实世界里那双想要拥抱的手。
毕竟,我们最终要和解的对象,从来不是某个性别,而是那个被网络叙事异化了的自己。
评论区